返回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消费日报:全方位支持“工业强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4-11 10:20:00  阅读数:30483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2019年七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过新中国建设者70年的奋力拼搏,我国已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工业设计和总装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从全产业链来看,仍有许多不足,大而不强的特征十分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弱,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特别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能力薄弱,成为“卡脖子”问题,严重制约工业整体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中美贸易争端中,我国由于芯片等部分产业严重受制于人,屡屡造成被动,就是“四基”不牢的集中体现,这一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工业强基”。2015年国务院启动实施工业强基工程;2016年4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进一步建立机制,明确目标和任务,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经过四年的砥砺奋斗,“工业强基”工程已迈出大步,一批“卡脖子”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工业基础体系门类更加健全,工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

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单元,是“工业强基”的主力军,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在调研中发现,在实施“工业强基”过程中,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仍面临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创新风险大。从创新的发展史来看,“四基”往往需要迭代、试错之后才能取得成功。下游企业出于质量、风险、效率、成本的综合考量后,往往优先考虑采购国外成熟的产品,导致国内企业创新风险大、时间长、成本高、利润低,客观上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进程。

二是企业成本高。企业的研发创新对资金需求量大,目前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资金成本高;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许多为企业减税降费的措施,但土地、用工、用能等资源要素的成本也在逐年上升,这些都制约了企业的投入。

三是技术人才缺。基础研发,人才是关键,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在人才结构上面临比较突出的矛盾,领军型、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各地各企虽为引才频频出招,但依然面临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进一步做好“工业强基”工程,激发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据此,全国人大代表、开元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天任建议:

组建产业同盟。为进一步夯实工业基础,防范创新风险,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及综合实力,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建立产业战略联盟,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宏观上加强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产学研用之间形成联动,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瓶颈;微观上形成合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整机企业与基础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长线协同合力闯关、使从技术攻关到产品应用的产业链条更加顺畅。

骨干企业引领。为更好地打造民族企业品牌,整体提振民族企业实力,大企业可带头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重构产业组织模式。盘活大企业闲置资源和中小企业闲置产能,推动制造能力的集成整合、在线共享和优化配置;鼓励大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揽子的信息支持,包括上游产品供给、下游产品需求、产品质量及流程标准,提高全链条生产效率,从而带动行业进步,提高供给质量,促进融通发展。

政策扶持引导。工业强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发展环境、财政支持、税收政策、融资渠道、人才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方位支持“工业强基”工程。尤其是针对优先采购国内“四基”工程的企业,也可享受一定的政策红利。

内培外引并举。企业在练好“开放薪酬、提高地位”内功的同时,建议夯实教育基础,加强制造业复合高端人才培养,缩短技工升级的年限,加大基础性技术人才的招就业宣传;同时建议地方政府牵头,组织力量加大“全球引智”的力度,集全球智慧、全球人才为我所用。 

 

来源:消费日报

网址:http://ev.xfrb.com.cn/news.php?timer=20190411&pageno=A3&id=2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