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师父是一个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人。每次发满勤奖,总有我师父的名字。只要公司不放假,她就不会休息。”说起自己的师父佘亚芬,王艳的眼中充满敬佩之情。同时,师父佘亚芬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直深刻影响着王艳的工作之路。
言传身教薪火传
2014年,王艳进入开元股份煤山公司工作。带着一份忐忑、一份好奇的她走进生产车间,当时的车间还处于手工印丝网阶段。一个瘦小的蓝色身影立马“活跃”在王艳的眼中,只见她把沉重的电池放到架子上,印刷好丝网,再搬下来,替换上新的电池,熟练的“身手”让王艳十分惊讶,这小小的身板居然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能量。正暗暗惊叹间,蓝色身影突然转过了身,挽起袖子擦了擦头上冒出的大颗汗珠,冲着王艳笑了笑说:“你好,我叫佘亚芬。”这就是王艳与佘亚芬的初次相遇。
从那以后,王艳就开始跟着师父佘亚芬学习印丝网。“一开始,什么也不懂,师父就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我,有时候看着她脸上认真专注的模样,和额头沁出的汗水,非常触动我,师父身上这股劲儿真的特别动人。”王艳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颇为感触地说道。翻开王艳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师父传授给她的“精华”:印丝网之前要首检,丝网是否清晰;放电池要整齐有间距,如果有特殊丝网要做好标记,并提示下一个工序的员工......“其他人一周才能学会的工作,王艳学了三天就可独立上岗了。”佘亚芬对她这个徒弟更是十分满意。
印丝网的工作不仅是个细致活,也是个体力活,搬、放、印,简单几个动作对体力却是个消耗。一天下来,2万只电池的丝网印刷完,王艳已经是筋疲力尽。有时候手歪一下,丝网板斜放了一点,出现任何一点瑕疵,师父都会要求返工。“外观问题就是质量问题,任何瑕疵,都会影响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保证自己的工序不影响产品质量。”看着师父目光坚定,王艳点了点头。
佘亚芬不仅在业务上给徒弟解惑,更是传承了一份匠心,精益求精不再是一个口号,它慢慢地融进了王艳的工作中,改进了她的处事态度。这份严谨不仅让工作无可挑剔,也让她的能力水平更上一层楼。
有其“师”必有其“徒”
平时,忙完印丝网工作的王艳都会坐在休息室放松一番,她不停地敲打自己的手臂,累得不想动。但是师父却每次没有闲着,她休息了一小会,喝了点水,就到别的岗位上去帮忙了。一来二去,次数多了,王艳就不解地问师父:“我们的工作不是做完了吗?为什么还要帮别人干活?”师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一边忙活一边回答道,我们是一个集体,要团结互助,他们忙不过来,我们有空就多帮帮。
有时候是量表、配阻,有时候是擦电池,按皮帽,只要有需要,师父总会去给别人帮忙。在师父的影响下,王艳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当其他岗位有员工请假时,她总能主动顶上去。慢慢地,她和师父一样,成为了车间里的“多面手”。
发扬艰苦奋斗的开元精神
随着公司变革升级,如今车间里都换上了自动化流水线,手工印丝网也早就被机器替代。王艳和她的师父佘亚芬都被分到了新的岗位上。
今年七月份,正值市场需求旺季。为了保证每天的出库量都能满足第二天客户的提货需求,车间里通宵达旦,加班加点忙生产,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正在这时,王艳和几位同事主动站了出来,加入生产一线,与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他们放弃了下班陪伴孩子的时间,踏露而来,披星而归,最晚的时候,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与她一道的同事,在朋友圈幽默地说道:这个时间点,已经分不清到底是早上来上班,还是晚上下班……
虽然现在师徒俩已经不在一起工作,但见面时,还是能够热情地聊上几句,分享工作心得,闲话家常。年近五十的佘亚芬,工作时依旧神采奕奕、充满干劲,完全不输给年轻人。那天王艳在加酸的工位上又看见了师父佘亚芬的身影,就跑过去问道:“师父,您怎么在这里?”佘亚芬笑着说:“因为这里缺人啊,我就来了。”
回忆起师父教导她的点点滴滴,王艳至今记忆犹新。她不仅从师父那里学会了专业的技能,更传承了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开元精神。